Smiley face

Senior Economist at Amazon.com
Ph.D. in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UW-Madison)

Smiley face

Senior Statistical Analyst II at ClinChoice
M.S. in Statistic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miley face

Pricing Analyst at Material Bank
M.S in Business Analysis/Data Science (UT-Dallas)

Smiley face

Data Analyst III at Acumen, LLC
M.S. in Economics (UW-Madison)

Smiley face

Data Scientist at Google
Ph.D. in Economics (UC-Irvine)

Smiley face

Program Manager at Cathay Bank
M.S. in Marketing Intelligence (Fordham University)

諮詢

目前,大部分的人畢業後留學,主要選擇美國。雖然在大學的時候學經濟,但進入研究所後,科系選擇卻十分廣泛,包含行銷、資料科學、經濟、財經、農經、餐飲管理、精算。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從美西、美中到美東,都有系友分佈。因此,不管是留學問題、工作問題、生活問題,大家都可以隨時發郵件向6位海外系友代表諮詢。同時,教育部也有提供許多留學獎學金,相關資料可參考網頁的連結專區。

2 留學國家
10 學校
7 科系
15 留學生

焦點人物: 王耀進

王耀進學長是中正經濟98級。大學時期,輔政治系,同時也修畢電子商務學程與管理經濟學程。畢業後,取得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接著到美國留學,並在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取得餐旅管理博士學位。之後進入廈門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 任教。現於美國 University of Florida 擔任助理教授。2019年,榮獲 W. Bradford Wiley Memorial Best Research Paper of the Year Award。

分享:《回首來時路 · 之二》

首先要謝謝徐晧哲在系主任崔曉倩教授的號召之下,主持籌組中正大學經濟系海外系友的社群。其實我們系畢業歷年來優秀的學長姐很多,我只是剛好跟他還有跟老師們在網路上還有聯繫,所以就近被抓來再分享一些想法。晧哲昨天跟我說要訂一個標題然後打一篇文章,我想來想去,乾脆叫《回首來時路之二》好了。我畢業那年2009的秋天,碩一上的時候,剛好遇到大學系所評鑑被系上找回去跟評鑑委員們聊天,後來就寫了《回首來時路》被分享在系上的網頁上。後來唸博班的時候崔老師叫我要再寫個續集,但是我就一直偷懶沒有動筆,現在剛好有了機緣,又正好是畢業之後第十年。

永無止境的建模與尋找變數

學習與成長乃至進入職場打滾的過程,就是永無止境的建模與尋找變數。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跟目標,在善巧運用現有資源經驗、搜尋分析市場學習典範的基礎下,去設定努力的方向。其實打嘴砲大家都會,難的只是開始執行、持之以恆,以及在階段性目標完成後離開舒適圈、從零開始去挑戰下一個新目標。

過去的十年裡我從經濟系的大學生轉到餐旅學者,大致上就照這樣的路徑。要走學術這條路,尋找變數不困難。在自己的領域去定期追蹤各名校不同階段的教授們的研究跟發表狀況,自然就會知道自己有幾斤重。我也是慢慢從想要有第一篇研討會論文開始,到有了第一篇期刊文章,到有了第一篇SSCI期刊文章,到Google Scholar上面的文章數量可以多到出現第二頁,然後到最近一年開始慢慢挑戰理論發展的研究。

了解自我是建模與尋找變數的開始,你要越清楚自己的偏好、專業、能力,才能夠越降低過程中的盲目無知不確定。別人的成就不見得可以套用在你的身上,不需要去做沒有意義的比較跟忌妒。一個業界高階主管的生活如果讓你靈魂對調活個三個月,說不定你不到一個禮拜就累到掛掉了。另外,過程中所謂效益上的衡量不會只有財務與名聲,還有社會正義、感情幸福等等的價值偏好考量。時時覺察認識自己,建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傾聽自己內心的脆弱跟缺點

我必須很誠實地說,在某個層面上,在美國任教其實是我自己無能的展現。我天生就對酒精嚴重過敏,在職涯發展的情境下自然要想辦法避免敬酒酗酒的場合,但這在東亞學界、業界職場都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常態。另外一個缺點是我很難對著無知無能的大老上司天天照三餐迎合拍馬屁,所以在職涯發展的選擇上就儘量選擇相較單純公平的環境。

職場上身心靈健康的問題很多時候源自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與不滿足。每天或每週在忙碌之餘找時間跟自己對話,去戶外散步、運動、打坐冥想等等都好,定期找回內心的平衡自在與清安喜樂。

認清現況善用現有資源

除了高中的時候唸台東高中可以算台東縣唸高中的第一志願之外,我大學、碩士、博士都沒有讀過該領域第一志願。但是這無所謂。學歷的庇蔭僅是畢業後投前一兩個工作用來掩護資歷不足的保護傘而已,後續發展都還是要靠真功夫。

你不需要去資源最多的地方,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浪費或不去使用身邊現有的資源。雖然說當時大學指考成績出來我在家哭了一個早上,可是我大學四年住在嘉義縣民雄鄉沒有混吃等死過日子。我後來一直都覺得大學去唸了中正經濟真好,老師們對我當時畢業叛逃經濟學門跳去其他領域給予深深的支持跟祝福。當時超修學分不用多繳學分費超划算,而且我在幾個外系修課遇到很好的老師跟同學。過去在系上乃至跨領域修課的概念跟課外社團經驗,都陸陸續續被我融入在研究發表的議題裡面。

每一段低潮都是最好的禮物

沒有什麼人事物可以真正殺死你,只有你自己的內心。

中正大學畢業如果我就回台東老家賣冰會被說真沒出息,然後博士畢業後現在在美國任教會被說離家遠行不肖子。學習不去在乎別人的冷嘲熱諷、社會期許、表面片段評論是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如果職涯發展上出現人在海外這條路。別人不了解你,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在美國留學生自殺率是非常高的,畢業後失業率高的博士班自殺率更是高到嚇人。光是文化語言的障礙、課業生活的壓力、職場生存的困境等等,就足以構成罹患精神疾病的充足理由,更不用說再加上遠在台灣的親戚朋友磨刀霍霍加油添醋一兩句酸言冷語。

一個小國的強大不能只有源源不斷優秀的人才在國內各領域努力,還要有人在海外大聯盟打一級戰區。今天如果有幸能夠挑戰海外大聯盟,是上天難得的贈禮,也勢必面臨更大的競爭挑戰與困境考驗,要用更高的格局和更寬廣的心量來處理人事物。職場犯小人或遇到一堆不幹事的老屁股是常態,沒有一個職場是完美的,要學會在內心上度一切苦厄。很多時候短期間的困境是促使我們更努力、學習新技能、挑戰更高目標的生命禮物。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可以大學四年每天都到民雄鄉鳳梨田旁邊去哭說自己怎麼沒有考上台大,然後碩士兩年上彰化市八卦山跟大佛懺悔說自己好差都申不到政大。這種想法看起來很可笑,卻是常見的內心思維,浪費我們的心理能量。

唯有全然的接受與感恩現有的一切,才能夠全心全意好好做決策、安排生活與工作。人算不如天算,很多時候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要想成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所以還看不見長遠未來那個命運安排上更好的結果。當你可以跳脫表層的得失與好壞,就可以把順逆境的好壞球都當最好的安排,安穩打出該有的水準。

心想事成

勇敢大膽作夢,把實際可行的夢想連結到永無止境的建模與尋找變數。在過程中傾聽自己內心的脆弱跟缺點、認清現況善用現有資源、相信每一段低潮都是最好的禮物、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祝大家心想事成!

海外系友會

中正大學經濟學系海外系友會成立於2019年,目前正在持續進行歷屆留學或居於海外的校友追蹤。系友會的成立宗旨,除了能建立與中正經濟系保持聯繫的橋樑,也能提供系上學弟妹一個訊息傳遞的管道及疑問解答。

指南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 (GSSA)

  •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報名
  • 要申請留學獎學金,必須攻讀海外大學博士學位。受獎生取得博士學位後,沒有返台服務的義務。獎學金只發2年,每年給16,000美金,總共約90萬台幣。對於大部分的博士班,本身都會給予全額獎學金(學費、醫保全免+每月給予 TA/RA 薪資)的情況下,這筆錢不只能拿去買車,更能有助提升生活水平。然而,儘管受獎生的名額不少,但因每年申請人數眾多,導致許多人需要2刷才能被錄取。甄試被審資料主要側重於研究計畫。因此,雖然報名、上傳被審資料的時間在1月中,但從前年10月就要開始準備。

    備審資料包含9項:

    1. 學歷資格證明(證明大學學位)
    2. 博士班入學/註冊在學、系所、學位別證明
    3. 博士班學校世界排名、學系於該國內排名
    4. 包含大學以上所有成績單
    5. 簡歷(建議附上一頁自我介紹)
    6. 研究計畫(研究題目、中英文摘要、研究內容、研究預期/具體成果)
    7. 剩餘博士課程(預計畢業日期證明)
    8. 指導教授介紹(建議附上教授的CV)
    9. 推薦信(一封)

    所有內容,除了自己的簡歷之外,盡量以中文撰寫(簡歷可用申請學校時的英文CV)。因為獎學金只提供給博士生,除了在讀生可以直接申請外,建議準備申請博士班的人,同時進行博士班與教育部獎學金的申請(大部分博士班申請於12月中截止,因此能在10月同時準備)。另外,被審資料中的研究計畫,能根據申請某些博士班所需要遞交的研究範文進行深究及延伸。

    教育部獎學金首刷即金榜題名不是不可能,只是難度高。首先,研究計畫是否能對科技、人文的未來有貢獻;是否符合現在發展的主要需求、方向,都是選題時必須考慮的重點。越貼合,研究計畫拿到高分的機率越高。另外,研究計畫建議採用論文格式撰寫(包含導論、文獻探討、模型/方法、前期結果、預期結果、研究完整時程規劃)並附上詳細時間表及探討研究內容如何幫助科技及人文發展。時間表需要呈現在博士班期間,你將如何執行並完成這項研究。

    備審資料內容重於美編(content over style),但根據許多二刷同學的經驗,在大家內容都很完善的前提下,美編至關重要。但美編不是指藝術上給文件加上插圖、花邊,而是有整體一致、美觀的排版。美編缺陷包含如:內容符號全半形夾雜、邊界不一致、行高過寬/密、段落沒有左右對齊、每行文字因左右對齊而導致間距不同(尤其是段落的最後一行)、缺頁碼、缺頁眉標題、引用格式錯誤、參考文獻格式混亂、圖表無標號及註解、字型非標楷體/新細明體、9項備審資料個有各自的排版(沒有整體性)、文章不通順及有錯別字。美編排版繁瑣,況且,如果使用 Word 來編輯,那更是曠日廢時。不僅文件頁數、圖片及表格數量一多,會使瀏覽時產生卡頓,行距和邊界的調整,也常因章節、圖表的移動,需要重複更動。為了避免在美編上耗時間,建議使用 LaTeX 排版。如果要排版中文,可以使用 XeLaTex。更何況,申請博士班的 CV 和 Statement of Purpose 的撰寫,也應該使用 LaTeX 排版。使用 LaTeX 的好處,在於軟體會幫你負責所有的排版,你只需專注於內容。另外,LaTeX 需要編譯 (compile) 來產生 PDF 檔案。因此,同一份文件在任何電腦上,都會輸出相同的 PDF。

    綜上所述,教育部留學獎學金非常值得申請,但需要花時間撰寫備審文件。唯有提早準備,才能一擊即中!以下分享一些其他人申請教育部獎學金的攻略:

    美國大學排名

    美國各大學的排名,最主要的排名參考,是依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 (U.S. News)」。這也是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的主要排名參考。

  • U.S. News 全國大學排名連結:U.S.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s
  • 這份排名,是根據多項指標加權平均的「綜合排名」。但是,當大家再申請學校時,應該要根據「系排名」來選擇。畢竟,真正向學院推薦錄取你的是系所,而不是學校。更重要的是,系上的教授、資源才是真正影響你研究所學習的關鍵。

  • U.S. News 科系排名連結:Best Graduate Schools
  • 但因為是系排名,很多時候,並不能以「完全客觀」的形式進行名次量化。以美國經濟系排名為例,這份排名是以問卷形式,向美國各大經濟系教授、博士生發問卷,調查而得。雖然,系所排名不是每年都更新,但這個名次,還是可以看作是大眾的公認排名。

    經濟領域深造

    台灣現況

    經濟系錄取標準為數乙而非數甲,因此經濟也被定位為文組科系。同時,文組內的熱門程度也比不上財經、企管系;如果與其他科系比較,也比不上電機、機械等理工科系。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經濟系畢業後,在台灣的就業相對不易。因此畢業後,大部分的人都會繼續讀經研所或念其他科系的研究所,接著進入銀行、保險業。當然,有些人會選擇留學,但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整個大環境都與台灣十分不同。但最大的誤解,還是對經濟學本質的認識。其實,經濟學如果要能展現出威力,從本質來看,它就是第二個數學系。

    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正在念中正經濟時,大家一定都曾想過這個問題。當時,也只能聽高年級學長姐分享經驗。後來歷經碩士,一直到博士教育,這個問題終於有比較明朗的答案。

    如果用兩個字來綜述經濟學,那就是「優化(Optimization)」。白話來說,也許你會聽過崔曉倩教授在經濟學原理課上講過的一句話:「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是優化。而要優化一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模型(Model)」。

    很多人認為經濟學「太理論」,就是一個模型接著一個模型。而且,都是用數學,來描繪實務。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逛街買包使人快樂,因此我們要用一個遞增的函數,來呈現買包跟快樂之間的關係。但買太多包、花太多錢,又會使人痛苦。因此,這個函數除了遞增之外,其增加的量,還必須逐漸減少。事實上,所有模型都是錯的;但只要有用,就是好模型。

    模型,是為了簡化極複雜的問題。例如:在普及特斯拉Model Y之前,你想了解如果所有7人座SUV(minivan)全部停售,整個汽車市場會有什麼變化?或著,回到1972年的舊金山,假設你是政府的經濟顧問。在一個原本只有汽車、共乘、公車等通勤辦法的都市,如果要新建一個「灣區捷運系統(現在的BART)」,如何評估蓋好後,使用率有多高、值不值得蓋?

    這兩個真實問題,都涉及人的偏好、習慣、設備功能、市場結構、價格、成本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不用模型簡化、做一些假設,那麼該如何鎖定關鍵問題點?雖然,模型預測的結果必有誤差,但只要有參考價值,那就值得使用。就連現在非常火熱的機器學習(Maching Learning),其第一步也是建立模型。順帶一提,第二個問題的模型預測結果,跟捷運蓋好後的實際統計數字比較,只高估了0.2%。

    經濟學真正理論的地方,不是模型而是證明,經常須涉及進階數學,如:測度論(Measure Theory)、高維度統計學,但這些是做經濟理論才比較會用到的內容,做實證(Empirical)經濟則較少使用,主要都是聚焦在如何從數據中提煉有用的訊息。而高等微積分(Analysis),則是所有經濟學的基礎,同時也是機器學習中「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領域的必備工具。

    模型,是分析的必備工具。但坦白來說,要改變、甚至建立一個好的模型,需要多年的經濟學訓練。對一位大學生來說,使用模型才算是能力所及,為了建立基礎,就要先學各種已經被廣泛使用的模型。因此,想要讓經濟學真正發揮功用,就必須繼續深造。同時,想要使用經濟學,就不能怕數學。

    國外環境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經濟系很少有碩士班。如果要往上進修,都是直攻博士。但這幾年有許多學校也都開設碩士班。一個經濟碩士項目,平均有 80 - 100 位學生,其中 80% 都是陸生,計算機系(資工系)的學生組成也是如此。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因為大陸留學人數眾多,而且高考科系的熱門程度,也剛好與台灣相反。在大陸,不管是理科還是文科,高考結果出分後,大家都搶著選計算機、經管等科系。因此,有些以升博士為主的碩士項目,每屆班上都常有某省的理科狀元。雖然,碩士班上依舊有日、韓、印度等國的學生,但人數相對稀少。而美國大學教育制度,又分為學期制(semester)和學季制(Quarter)。學期制9月初開學,12月中放寒假;1月底開始第二學期,4月初有一週的春假,5月初放暑假。而學季制,則是9月底開使秋季學期,12月中放寒假;1月初到3月中為冬季學期;3月底到6月中為春季學期。

    目前,美國就業以資工畢業生最有優勢,資工碩士畢業後,很容易就能找到年薪9萬以上的第一份工作,經濟系則相對難找。經濟碩班畢業後,主要進入顧問公司與企業,做數據分析(Data Analysis)、顧問(Consulting),年薪約7萬到9萬美金。如果是博士畢業,則會以教職、擔任資料科學家、經濟學家(Economist)與顧問(Consultant)為主。但拿到教職難度較高,除了需前50名經濟系畢業(U.S. News排名),大多更需到前20名,才能拿到不錯的教職。業界則比較廣泛,近5年來,經濟系的博士畢業生有一大部分進入亞馬遜(Amazon),有些則進入各個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國際貨幣基金(IMF)、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Uber(優步)、PwC(普華永道)、Moody's Analytics(穆迪)... 以及多家顧問公司,年薪從11萬到25萬美金,又以顧問、投資公司給的最高。

    經濟系碩士班

    讀碩士,除了洗學歷,也是申請博士班的前哨戰以及就業升職的門票。很多碩士項目在開課方面,除了基本的理論課程(經濟數學、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還包含了多個就業導向的課程,例如:機器學習(Machining Learning)、大數據(Big Data)、應用計量經濟(Applied Econometrics)。

    不可否認,碩士班的開設目的,主要也是因為有利可圖,畢竟以前美國經濟系的體制不曾有碩班。因此,決大部分的碩士項目,都是班上人數眾多。不僅學費全額自費,也十分昂貴,一學分 3000 美金,一學期三門課就要價 27,000 美金。最後,也因為學生人數太多,教授沒有時間與學生單獨互動、提供參與研究的機會。這些現象,在就業導向的碩士項目中,更是嚴重。

    目前,以升學為主的碩士項目有 Columbia University、Duk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Boston University;而以就業導向為主的碩班則有 New York University、John Hopkins University。碩士班的申請,需要托福(TOEFL iBT)、GRE、推薦信、大學成績單。只要成績中上,學校申請難度不高。

    從中正經濟到美國經濟碩班

    大學,是對經濟學的啟蒙教育。從大一的經濟學原理到大二的個、總、統,一直到大三的計量,都是大範圍的介紹。雖然涵蓋範圍很廣,但卻無法深入,導致修完計量,很多人還是無法真正的使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同時,老師們也會按班上的水平進行授課。

    美國的經濟碩士班,其實只是博士班的簡化,將一些證明拿掉。必修有經濟數學、個體、總體、計量。其中經濟數學,直接教授高等微積分、線性代數、優化理論。而教授不會管內容有多難,就是把該教的教完,反正班上一定有人能聽懂。而且,也是學生的本分,自己下課後,把聽不懂的弄懂。因此一學期下來,內容會比大學時期多上數倍。例如,大家大二兩學期所學的總體內容,在碩班一學期的兩次期中考內,就會全部考完。同時,前面也提到因為科系熱門程度的差異,班上會有許多很強的大陸學生。所以,會發現很多時候,自己不懂的內容,同學都懂。因此生存的辦法,無非就是要纏著同學、助教問問題。如果,碩士畢業是以美國就業為目標,那就不會太辛苦,畢竟沒有太多的成績壓力。但如果還想要往上攻讀經濟學博士,那麼碩士這段期間,壓力就會非常大。

    經濟系博士班

    在美國,博士班的概念跟台灣差很多。凡大學畢業,想讀研究所(Graduate School),都是直接讀博士班。現在申請博班,已不再是20年前的環境。在有大量陸生申請者的情況下,競爭非常慘烈。大部分的博士班,一屆只招10人;只有幾所學校,會招20人。而備審資料的重要程度如下:

    推薦信 > 成績單 > 英文考試(GRE、托福) > 履歷、讀書計畫(SOP)= 非頂級期刊的著作

    博士班講究多元錄取,因此不是都錄取成績最高的學生。很多時候,成績高不代表就有好的推薦信。而推薦信的強度,往往是關鍵。因為大部分的申請學生,碩士成績都是 4.0/4.0(滿分),所以很難從成績單上看出高下。同時,大家也比較相信推薦信的內容,尤其是來自美國大學教授的信。因為幾乎所有美國教授再忙,都不會讓學生自己寫推薦信然後掛名。成績單方面,大學成績會起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就算碩士成績滿分,如果大學成績不亮眼,也會吃虧。而所有成績上的劣勢,都必須靠推薦者,在信中想辦法幫你做出解釋。

    英文考試,都只是一個門檻。考高不太會加分,考低會被刷。大部分的加州大學,都會要求托福的口說成績必須達到26/30,否則不給獎學金。申請經濟,只看GRE,很多商學院現在也都接受GRE成績。申請經濟博士,只看計量(Quantitative)分數,並不重視語文(Verbal)和寫作(Analytical Writing)成績。但不管如何,分數多多益善,但如果計量已經接近 170(滿分),則不需花太多心力,糾結語文的分數。

    讀書計畫則比較尷尬,你必須盡全力寫好,畢竟當教授在糾結兩位相當接近的申請者時,文章好壞會起關鍵性的作用。但基本上,讀書計畫都是教授們在錄取名單確認後,拿來當閒書翻閱的文章,畢竟在審核材料時,根本沒時間看讀書計畫。而且,如果你真的如讀書計畫中所寫的那麼優秀,那一定會在推薦信和成績單中反映出來。

    這幾年,每一屆的申請都是一片紅海。大家都想儘辦法要申到排名前50的經濟博士班。因此,很多非美國人學生,都會趁碩士時期,花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跟教授做研究、找教授討論想法、修教授開的博士班課程,就只為了磨出一份強推薦信。當然,還是有非常優秀的申請者,大學畢業就能申到博士,但可想而知,他們不是有很多的研究經歷,就是名校內知名項目的畢業生。雖然各大學的錄取標準各有差異,但卻有一處相同,那就是偏愛修很多數學課的人。申請經濟博士,成績單上要有「高等微積分」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畢竟,高微可以展現抽象數學的實力,甚至很多學校會直接問你是否有修過高微。博士班的申請線上系統 10 月就會開啟,截止日都在當年的 11 - 12 月中。隔年,從二月開始陸續放榜,有些會進行第二輪的電話、視訊面試,一直到 4/15 全部結束。

    經濟系博士班,博一主要學習核心課程:個體、總體、計量。第一年結束前,必須通過資格考的筆試(多數學校考個體、總體,每科考4小時),有一次補考機會,沒過則直接退學。博二、博三結束前,各需要寫出一篇論文。最後,還需要一篇畢業論文也就是上市文章。雖然,整個博士班教育耗時最少5年,但都會給博士生全額獎學金。很多想拿教職的學生,會選擇6年畢業,以爭取更多時間來精煉自己的上市文章。縱使博士班培訓的時間很長,但畢業後,卻能在美國找到一些比較高薪的工作。

    美國就業

    中正經濟畢業,身為一位大學畢業生,想到美國工作一切都是來自於夢想。想體驗在美國財星 500 強公司工作的氛圍、想與全世界頂尖的人才交流,最重要的是,想脫離台灣的低薪環境。求學之路,不僅昂貴,也非常需要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但是,如果有這個機會,為何不放手一搏呢?

    就業導向升學

    到美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身份問題,再來才是學歷。與其直接投美國公司,最實際且可行的做法是以學生簽證(F1)就讀美國研究所,畢業後,用F1簽證的福利:實習簽證(OPT)找工作,工作幾年後抽工作簽證(H1B)。如果有抽中,那就能繼續工作,過幾年後,再看是轉綠卡(永久居留證)還是回台灣空降。就業導向的學校申請,除了主攻赫赫有名的學校外,其他重要的考量因素便是:地區(location)及是否是STEM Program。對於國際生來說,為工作而讀書時,應該把自己放在機會更多的區域,例如:想往金融業發展,選紐約周圍的學校,將會是重要的考量。這其中包含對紐約的熟悉、跟商業人士社交,在碩士階段,也能更早體會金融業的氛圍。簡單說,要往機會多的地方前進;另一方面,申請學校時,考量該科系是否為STEM Program對於想留在美國工作也非常重要,因為至少能確保,有更多的時間找工作或是實習。持有OPT找到工作後,每年只有一次抽工作簽證的機會,沒抽中就只能辭職回台灣。一般碩士項目畢業,就算找到工作,都只有一次的抽籤機會,但如果是STEM項目畢業,則能延長OPT至三年,因此就能獲得三次抽籤機會,第一年沒抽到,還可以等明年再試一次。因此很多公司,面對要贊助你去抽工作簽證(抽籤時,需公司推薦並付一筆很高的費用),聘用的意願就會降低,如果你只有一次的抽籤機會,那就更不想聘你了,免得到時才剛培訓完,你就要離職。

    找工作

    整個大環境來說,除非超級名校或是個人能力出眾,大部分學生還是透過社交跟積極投履歷尋找工作。找到工作的方法,第一種是透過校友推薦或在某個workshop上,找機會認識業界的人脈、介紹自己,給對方留下不錯的印象。透過自我的社交手腕,為自己爭取機會。第二個就是投履歷,投履歷大概分為兩種:海投或是精修履歷,然後有針對性地去投。不過,就經驗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絕對會有時間讓你嘗試各種方法。當然,如果學校方面有業界人士來招人,例如:就業博覽會(春季招人),這個機會是最大的,千萬不要放過。推薦畢業前,先海投半年,大概投2,000份履歷。真正面試的機率,至少是電話面試,大概不到20個,只有百分之一的機率。不過機率這種東西,雖然說百分之一,但你只要確定有了工作,對自己來說,感覺就會是百分之百。投履歷的過程,也要注意季節性影響。例如,每年的3-6月,機會會比較多。另外,周五晚上建議可以不用投履歷,好好放鬆,因為HR(人力資源部門)也放假去了。

    面試

    投完履歷,如果收到面試通知,代表已經通過第一關的履歷篩選。第二關,是電話面試。公司團隊的主管或是人資會打電話給你,根據履歷上的每一行字,進行深度探討。因此,履歷的誠實性非常重要,絕對不要誇大,以免一問就被識破。如果過了第二關,人資會寄一個小project給你,請你做完後回覆,然後再接受一到兩回的電話或視訊拷問。如果都很順利,就能到最後一關,公司面試(on-site)。如果面試跟電腦相關,公司面試的第一關,就會直接問你想寫的語言、給你一隻筆,現場出演算法題,並要求你馬上在白板上寫出程式碼。根據同學的面試經歷,谷歌(Google)的演算法題至少會出一題級別為「難」的算法題,而臉書(Facebook)則是要求你寫出來的程式碼必須是無錯誤的代碼(bug-free)。如果是經濟相關工作,則是會給你一個情境或公司正面臨的問題,然後在白板上寫出一條模型並要你評價;或著,直接問你如何解決分析數據時遇到的內生性(Endogeneity)問題、以某種估計方法會造成參數的高估還是低估;或是唸一段案例,只能聽不能做筆記,聽完後直接問你問題。公司面試,一般至少6-8輪。每一輪都是不同的人資或主管,從你申請職位的團隊主管,到公司副總裁都有可能會遇到。這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一天,從早上9:00一直到傍晚,就是一組接一組的面試。中午的休息時間,有些公司會找2-3人帶你出去吃飯,雖然是吃午餐聊天,但你也無法鬆懈。面試結束後,2-3週會告知結果,但有些公司會直接默拒。

    個人背景組成

    履歷的重要性,取決於過去的經歷。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可以精煉用詞,用Action Verb開頭,或是如何排版,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點綴、讓你的履歷好上加好而已。最關鍵的還是你有什麼相關的工作經歷、實習經歷、做過哪些類似的Project。只要最重要的元素具備後,只需稍加修飾,就是一份有競爭力的履歷。進入業界後再回頭看,才發現有實習及工作經驗最為關鍵。曾經,也直接問過老闆:「在這麼多的人中,你為什麼最後選擇我?」老闆也是回答得很直接,說:「因為你有比較類似的工作經歷。」所以,來到美國後,要加緊腳步找跟所學領域相關的實習,或是跟著教授做些領域內相關的project,這些都會是找到工作的關鍵因素。

    美國工作

    美國上下班大多沒有固定時間,整間公司甚至每個小組,上下班時間都不同。整體來說,美國企業講究責任制,如果不需要開會,什麼時候上班都可以,但事情做完才能走。工作時,也很講究跟同事之間的互動和團隊參與。另外,公司也很在意員工個人發展,團隊主管都會詢問個人意願,問想要朝哪個方面多學習。其實有時覺得,當一個團隊領導喜歡你的時候,能拿到工作的機會是非常高的。展現最真實的自己,有什麼想法、禮貌性地說出。聽不懂的問題,可以請老闆再說一次,或是用換句話說的方式詢問老闆是不是這個意思。總之,不懂的千萬要提出來詢問。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母語不是英文,人家願意跟你交流、給你面試機會,就表示老闆們一定都有心理準備,知道可能會遇到語言問題,當然,也不能就因為這樣,就不去練習說英文)。所以,不懂的就要問、勇敢提出想法,別太在意自己可能講不好、被嘲笑等面子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從工作中學習。

    跨領域及轉換跑道

    轉換跑到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你是實在對經濟沒興趣,或著對經濟系畢業的就業願景感到惶恐。如果選擇就業,到美國經濟系讀研究所,也許會比較吃力。主要原因,目前只有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的經濟碩士項目是 STEM Program 。因此,其他經濟系碩士項目畢業,如果不往上攻讀博士,那就只有一年抽工作簽證(H1B)的機會,因為非 STEM 項目,實習簽證(OPT)的效期只有一年且不能延長。當你在美國的去留,全都賭在那一次的抽籤時,公司怎麼會願意給你工作機會?因此,很多經濟碩士項目畢業生最大的劣勢,就是OPT只有一年。如果你是 STEM 項目畢業,那麼就有三年三次抽工作簽證的機會,這也會大大增加企業願意給你聘書的意願。

    在美國找工作,因為不是美國人,身份劣勢影響極大。相對於其他專業,美國經濟碩士在找工作方面相對吃力。雖說經濟系的出路很廣,舉例來說,可以做的工作有:諮詢(Consultant)、分析師(Analysis)、 採買 (Buyer/purchasing agent)、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銀行業(Banking)、大型投資公司的分析員,但光是身份的問題,就容易到處碰壁。因此,很多人會改讀別的領域的碩士項目。以下,將會針對這幾個行業闡述經濟碩士在找這類型工作時的劣勢。

    諮詢

    這類型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會到處出差,為企業或政府的高層幹部獻策、針對龐雜的經營問題給予適當的解決方案。此行類型的工作,薪水很高(畢業生起薪大概年薪8萬~10萬年新);但經常出差、壓力大,能力強的人薪水漲很快,因此是很多經濟系畢業的美國人,會選擇的工作。但對於不是外國留學生來說,第一個困難點在於此類工作主要聘請美國人為主,所以外國人的機會相對少;第二是英文實力以及對文化的瞭解不足,這種工作需要大量與顧客溝通,即便你有經濟系培養出來的良好邏輯能力,但若不能用英語清楚表達,那就等於沒能力。不要輕易以為自己托福有110分以上的分數,就能輕鬆勝任。美國文化與亞洲國家差異很大,商業往來的邏輯與溝通方式也存在不小的差異。

    分析師

    不管哪一種分析工作:Data Analysis, Business Analysis, Marketing Analysis...都需要至少有三項能力:

    1. 必須要會SQL。
    2. 必須要會至少一種statistic software(R, SAS...)。
    3. 瞭解你所想去的產業。

    如果念經濟系碩士,那學校是絕對不會教SQL語言的。因此,為了找這類型的工作,必須自學。統計軟體方面,問題較小,因為經濟系的學生基本上在學校修課的期間,一定會學過R。但若要走 Marketing Analysis, 大多數的公司會用 SAS。至於了解所在的產業,這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只要有做足功課,面試遇到這類問題,都能順利回答。所以,這類型的工作對於經濟系學生來說,能力門檻較小。但相對的,競爭對手更多。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這類型的職稱,沒有一個叫 "Economics Analysis",所以,如果遇到念 IT 的對手,他做 Data Analysis 比你更有競爭力;遇到學 Marketing 的對手,他做 Marketing Analysis 比你更有競爭力。此外,此類的工作年薪,全美平均大概位於5~6萬美金,並不是特別的高(大型公司例外)。因此,對於有留學貸款要還的學生來說,壓力也是滿大的。

    採購

    這類型的工作門檻,對經濟碩士來講,也相對來說不高。但因為外國人的身份問題,能找到願意幫留學生辦身份的公司很少。亞洲公司相對給的幾會較多,但因為他們願意幫你辦身份,你有求於人家,導致薪水很可能低於全國平均。

    銀行業/大型投資公司分析員

    這兩類放在一起討論。相信很多經濟系的學生畢業後,想進銀行做財經方面相關的工作。但基本上,在美國 99% 銀行業的工作,都是留學生身份無法做的。剩下 1% 就是各大銀行,不管是商銀、投銀、四大會計事務所的分析員,如果你不是會計專業、沒有CPA執照,或是不打算考CPA執照的。能做的工作就只有分析員了。但這類工作門檻很高,學生需要了解財經方面的知識,要有數學系的數理能力,基本必修的課程為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以經濟系或統計那樣對計量經濟的了解、還有寫程式的能力,基本上只有人上人,才能有機會。此類工作工時長,薪水非常高,畢業生起薪在可到年薪 20萬美金。

    資料科學家

    此類型的工作,也有不少是經濟系畢業生在做,但大多必須是經濟博士畢業。此類工作需要有非常強的統計基礎,配上對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了解、資料庫(Database)的知識,以及寫程式的能力。畢業生年薪全美平均在 15 萬美金左右。

    由上述可大概知道,經濟系碩士畢業的窘境是:

    1. OPT(實習簽證)年限短。
    2. 能做的工作不是薪水太少,就是不幫辦身份。高薪的工作門檻很高。

    轉換跑道的優勢

    接下來,將討論經濟系轉行的優勢:
    1. 數理與統計能力,比一般商學畢業生來得強。
    2. 四年大學經濟系的教育,會使學生的邏輯能力相對較強。

    既然了解了經濟系學生的優劣勢後,再以留在美國、並有良好的生活前提下來考量的話,轉行做軟體工程師(Software Engineer,以下簡稱SWE)是最佳的選擇:

    1. SWE的工作,基本上,都會願意幫忙留學生辦身份。
    2. SWE的工作薪水高,起薪都有8萬美金年薪。
    3. 在學過 R 的情況下,學其他語言的難度相對降低。
    4. 所需的工具大多都是免費的(開源)。就算要付費,也都在美個月10美金左右,成本不高。
    5. 美國經濟系碩士難度並不高,可以在安穩畢業的情況下,準備對工作有幫助的東西。

    學校申請與檢定考試

    大學畢業後申請學校,需要兩種考試成績。一個是外語能力考試,另一個是研究所入學考試。外語考試,有 TOEFL 和 IELTS 兩種選擇。入學考試,則有 GRE 和 GMAT 兩種選擇。以前申請商學院(Business School),會特別要求考 GMAT,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商學院,都可接受 GRE 成績。大部分申請美國學校的人,都選擇考 TOEFL 和 GRE。

    TOEFL

    相信大家對英語檢定不陌生,例如:多益(TOEIC)及全民英檢。多益強調的是商用英語,而托福(TOEFL)則是多益的難版。托福有很多種版本,但被大家最廣泛接受的是托福網路考試(iBT),各科滿分30分,總分120分,分為讀、聽、說、寫四個部分。考試開始前會檢查身分,並進行耳機音量及麥克風測試("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接著就是閱讀考試規則、簽保密同意書。

    閱讀,一共有三篇文章。每篇都是長篇閱讀測驗,對應10道單選題,和1道多選、配對或排序題。題目出現的順序和文章的段落順序相同,每一道題都是針對文章中某一部份的內容提問。最後一道題,則是考對全文歸納總結,考試時間為 60 分鐘。從 2019 年 8 月開始,改成每篇總共10道題。

    聽力會有 6 道題。其中四題,是模擬教授上課演講,內容有生物、歷史、物理、藝術...等,各長度約 4-6 分鐘。另外兩題,是較長的校園情境對話,有時是學生之間分享資訊,有時則是同學碰到困難尋求協助。考試時間為 60 分鐘,在播放考題時,電腦螢幕上也會出現相關的圖片和提示。同時,也可隨時做筆記。題目播放完後才會開始問問題,所有問題都是選擇題。紙、筆不能自己攜帶入場,在報到時,考試中心會提供紙筆。考完聽力,會有 10 分鐘的休息時間。

    口說也有 6 道題。前兩題是獨立回答問題,聽完題目(題目會顯示在螢幕上)後,有 15 秒的準備時間,接著有 45 秒回答時間。第 1 題會要你對熟悉的事物發表看法,第 2 題則會給出兩種意見,請你二選一。第 3、4 題為聽讀整合。首先螢幕會出現一篇短文,有 45 秒的閱讀時間;接著短文消失,開始聽一段為時 90 秒與文章相關的內容,一樣可以做筆記。最後,會要你結合看到、聽到的東西,說一段話、發表自己的觀點,有 30 秒的準備時間及 60 秒的回答時間。這兩題分別會帶入情境,其一是校園的生活對話,另一個則是課堂授課的學術題。最後兩題,分別是聽一段 90 秒的對話情境,主要是解決困難的相關問題;另一個則是聽一段 2 分鐘的課堂授課,可做筆記。聽完內容後有 20 秒的準備時間,60 秒回答問題。這 6 題,每題滿分 4 分。

    口說題,最忌諱背架構、背稿;如果以制式的框架回答問題,分數必低。自然、有條理,才是高分的關鍵,畢竟聽錄音的考官,很容易就能聽出考生到底是背一堆句子,還是真的會說。因此回答口說題,要越自然越好;發表看法時,依照前因後果呈述。試想,如果一個人跟你說話,一開始先重述問題,然後開始第一點、第二點,每點之內都還有小結論,最後再總結說過的兩點,並且與你的問題做一個連結,你是否會覺得他在唸稿、完全聽不下去?因此,口說雖然是錄音,但要像平常自然對話一般,有時出現語助詞、有時小停頓思考、重新解釋想法。只要不是回答得東一塊西一塊,分數就不會低。

    托福寫作,分為綜合寫作和獨立寫作。寫作考試的最高心法只有兩個字:架構。寫作文,架構勝於一切,就算你的內容再豐富,論點再精闢,單字用得再深,只要架構鬆散,則必敗無疑。

    寫作的基本架構就是首段的開頭句要有一個鉤子(hook)來破題,一句吸引讀者會想要往下看的引言。首段最後一句為主旨(main idea),點明會根據以下幾點進行論述。中間的三個展開段落,開頭首句是段落大綱,最後一句是段落結論。最後第五段為總結,需重複三個說明段落的想法,並把論點和文章的主旨結合然後做結。英文作文,只有一種文體:開門見山。架構必須清晰到只需看首段的最後一句和中間每段的第一句,就能了解整個文章的大意。所以用說故事的方法來寫作,往往能將段落之間的連結性變得緊密。最後,舉例勝於說理,經驗分享比起空談,更能引人入勝。

    綜合寫作(integrated writing)要求在 20 分鐘內寫完一篇論說文。須在 3 分鐘內看一則中篇幅文章,時間到後文章會自動消失,然後聽一段課堂演講,文章和演講的觀點一定是對立的。接著,寫一篇 250 字的論說文,寫作時文章會重新顯示在螢幕上。綜合寫作的理念是總結授課內容的論點和證據,並陳述這些論點是如何反駁文章的論點。寫作架構為:首段要明確指出演講和文章是對立的,並以三點為對立大綱;接著在二、三、四段中,從這三個方面,說明是如何對立的。第五段,總結演講和文章確實存在對立關係。

    獨立寫作(independent writing)會給一個題目,並要求在 30 分鐘內寫出 400 字以上的作文,強烈建議採取標準的五段式寫作。這篇長文要求針對某話題闡述自己的觀點,邏輯必須清晰、論述有力,同時不能有明顯的語法和單字錯誤。大部分的題目都是要你把 A 和 B 相比,然後問你哪個更好、更合適,或支持哪個觀點?或者也有可能給情況,然後問你該怎麼辦、或問對此的看法如何?

    考試內容除了正常的算分題外,還會有加試題。一般來說,都是在考閱讀或聽力時會遇到加試題。遇到加試,就會比正常題數多出一整道大題,聽力加試則可能會多出兩題。雖然加試題不算分,但你無法判斷這些題目中,哪道大題是加試題。2019 年暑假開始,有進行題量稍微減少的改制,但總分不變,因此容錯率變低。

    準備托福,ETS官方教材(Official Guide)、Longman 出版的 《Preparation course for the TOEFL Test》和 Barron 出的備考書都屬於綜合參考書。增加字彙量,可參考眾文出版社黃色的《托福分類字彙:Must Word 5000》和綠色的《托福進階字彙:Perfect Vocabulary》。另外,紅色的《托福關鍵字彙》和《托福字神培訓營》也十分推薦。在台灣,地球村等地方都可以考TOEFL。透過網路報名選時間地點,費用美金 190 元(台幣 6000 元)。申請美國學校,托福大概都需要 87-104 分。因此,TOEFL總分破百、聽力單科達 26,在申請時,才比較不會被任何門檻卡到。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 General Test

    GRE General Test(研究生入學考試)是大家比較怕的考試。TOEFL的考生,都是英文非母語的學生,但 GRE 則是所有人都要參加的考試。GRE 的準備時間,比托福更長,而且需要花更多心力。同時,考試時的壓力也會大很多。目前,很多商學院除了接受 GMAT 成績外,也開始接受 GRE 成績,但法學院還是只看 LSAT 成績。GRE 有分科考試(Subject Test)及綜合考試(General/Aptitude Test)。大部分的時候,GRE 都是指 General Test。

    GRE 考試,已經不是考英文能力,而是考對英文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認知。考試分為三個部分:兩篇分析寫作,第一篇是論點分析(Argument Essay),第二篇是觀點分析(Issue Essay);第二個部分是語文考試(Verbal);第三部分是數學考試(Quantitative)。

    分析寫作,每篇文章都有30分鐘的撰寫時間,寫作環境跟 TOEFL 考試一樣,在電腦上的一個簡易編輯器上打字。分數從 0-6 分,以 0.5 分為一個級距。論點分析寫作需要讀一篇文章,並做出回應。這文章必存在許多邏輯錯誤,目標是要針對這些論點一一駁斥。論點分析,不是要你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對文章的推理進行攻擊。舉個簡單的例子:首段先說明作者的結論:In this argumen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接著,舉出作者用哪些點來支持論點:To bolster this conclus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很顯然,這些點肯定都有問題,也是需要攻擊的地方:Close scrutiny of these supporting evidences, however, reveals that none of them lend any credibility to the author’s conclusion...。接者,再展開三個段落,分別對作者論點進行駁斥。

    觀點分析寫作,通常是對科學、哲學、政治、歷史、社會等方面的觀點進行評論。這篇文章,可以盡情闡述個人的想法,但最重要的是要用貼切的事理和事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觀點分析,同樣需在 30 分鐘內完成 5 段式作文。

    GRE 的寫作(Analytical Writing),不是架構嚴謹就能得高分,還必須博古通今、引經據典,十分難以駕馭。雖然,所有的寫作考題都公佈在官網上,但題目數量太多,不是硬背就能拿高分。很多人托福寫作能拿到29分以上的成績,但 GRE 作文卻只能拿 3.5 分。因此,寫作達到 4.5 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寫作完成後,接者就是語文(V)、數學(Q)的交互考試。因此,當天考試流程的 6 個部分可能是: AW-V-Q-V-Q-V 或 AW-Q-V-Q-V-Q。其中,考三次的科目,有一個為加試。考完 3 個部分後,會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其餘每個部分之間有 1 分鐘的間隔。

    GRE的語文和數學分數,是由題目難度決定。算分的兩個部分,語文各有 20 題,總共考 30 分鐘;數學也各有 20 題,考 35 分鐘。各科第二部分的難度是由第一部分的正確率決定。一開始,電腦會給一套中等難度的題,如果正確率夠高,第二部分就會考難題。因此,有時第二部分做的題全部是多選題,閱讀測驗都是長文,答題兵荒馬亂,但總分卻會比一個幾乎回答正確的簡單題還高出許多。

    語文考試,一開始有單選、多選的填空題及選擇題,閱讀測驗會有一篇長文。多選題與正解差一個選項則該題拿半分,差兩個選項以上則沒分。語文對國際學生來說是最艱難的,在 30 分鐘內解完所有題的壓力非常大。長篇閱讀測驗,很難有時間逐字閱讀,必須快速的分解文章、抓出重點。閱讀文章時,需快速掃過文章以抓出關鍵字,看完題目再回到文章找答案。GRE 的單字難度也比托福艱深許多,但很多單字,只需透過字根字首,了解該字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含義,便可作答。因此,如果沒有練好高速的掃文能力、背大量的進階字彙,語文考試等於是簽 30 分鐘的樂透彩。

    數學考試如果被扣分,都不是不會算,而是題目沒看懂、沒看清楚。GRE綜合測驗中,數學題的難度只有國中程度。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在35分鐘內,把整套題算完,並全部驗算一到兩遍。但很多時候,當你認為應該是滿分的成績,最後卻兵敗如山倒。問題就出在英文的用字,有時會跟你理解的意思不同。因此不必花太多時間練數學題,只需確保數學考試的英文語意和專有名詞沒有誤解即可。

    準備GRE,數學練習題可直接參考官方指南(OG)。準備語文就是狂背單字,其中著名的參考書有:《GRE字彙紅寶書》、《要你命3000》、《再要你命3000》(新GRE 核心词汇考法精析)和《字彙的力量》。

    遞交成績

    考完試,GRE 現場就能知道語文和數學成績,滿分各為160分;托福則需要兩個星期才會出成績。現在遞交托福成績時,聽、說、讀、寫等各項成績能夠出自不同日期的考試。申請學校時,雖然會在申請系統上填寫英文考試的各項成績,但還需透過 ETS,向學校遞交 TOEFL 和 GRE 的官方成績。兩個考試,送成績到申請的每一間學校,都是需要付費的。因此很多時候,光遞交成績,就要花一筆不少的費用。這幾年,大家在申請學校時,每個人平均都申 20-40 間學校。

    大學時期準備

    大學時期,是社團活動的高峰,其重要性與課業平起平坐。不僅能訓練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沒有像高中固定作息下管理時間、如何在白天上課、晚上全力投入社團活動中,取得平衡。

    讀書環境

    進入美國研究所後,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讀書氣氛的差異。考試週,圖書館是24小時全天開放。晚上10點,不管是大電腦室、小包間、書架隔間、自習室、討論區,依然全部都是人。去圖書館讀書,已成為所有學生的習慣,沒有社團、不用練舞時,就往圖書館跑。還記得剛開學不久,那是一個平時的星期六,早上10點,同學揪團不是去逛街,而是去圖書館。身為一個在中正四年,都是自己在外宿家讀書的人,當下真的是太震撼了。

    去讀書館讀書,絕對不是像大家說的,為了讓自己不受到電腦的羈絆。現在進入大學,不管是大學生還是研究生,教材用電子書,上課用平板記筆記。大家到圖書館後,佔個桌子,把筆電、平板、筆記攤開,開始學習。根據自己的節奏,學一陣子一樣都會滑個手機、打開電腦看劇,但身在圖書館,看到其他同學在學習時,就能有效的約束「放鬆時間」,而且有同學相伴,讀起書來,續航力也能堅持。最重要的是,遇到問題隨時可以討論。畢竟一個觀念,與其自己熬3小時想通,還不如直接問別人。

    教授授課與助教課

    每星期,教授都會進新進度,而時間管理的關鍵,就是要運用教授和助教的辦公室時間(office hour)。在台灣,也是因為學習的成本太低,導致大家在時間分配上的誤差往往較大。美國的公立學校,國際生和外州學生(到非居住州的大學讀書)一年成本約150萬到200萬台幣。因此,美國一學期的學分數,不像台灣動不動就25學分。在美國,修15學分的課程,就已經非常有壓力了。試想,如果這學期,上一門「中級個體經濟學」就要付18萬台幣,你肯定會願意每週花30小時來讀它。另外,美國的教學難度不會依照班上同學的程度調整。教授們認為把上課內容弄懂是學生自己的事,該當就當。很多學校,老師會按人數比例給分,只有全班前20%能拿90分以上,10%能拿80-90分,再來50%能拿70-80分,15%給及格,剩下的當。因此,考高分不代表就能拿好成績,考低分也不代表會被當。

    大學修課

    大學時期,很多時候「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難度太大。如果自己的惰性太強,至少必須做到「不要把問題帶回家」。上課只要有疑惑的地方,想辦法透過老師、助教的辦公室時間解惑,或上課時直接發問。換個角度思考,教授的辦公室時間,都是你已經預先付費的服務,花了錢而不使用,豈不虧?而且,也不必「自己先想一想再去問教授」,畢竟很多時候,老師再跟你講解一遍的正面效果是非常顯著的。雖然考試將近的時,很多內容早就忘記了,但因為這些都是自己曾經懂過的東西,只需把筆記、課本再看過一次,就能把記憶找回,同時也能節省很多複習的時間。

    深度學習

    必修課,都是大學部的課程。很多時候,可以試試去修研究所的課程。說一句老實話,修過「中級個體」後,研究所的「個體分析」也不是難如「天書」。從大三上完必修後,沒有再上過其他進階的數學、經濟課,但到美國研究所,還是直接學「個體分析」。因此,進階課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只是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學習而已。另外,多修經濟的選修課,畢竟很多中正經濟系開的選修課,都是大陸學校經濟系的大二必修課。最重要的是,上完導論課程(Introduction to xxx),如果沒有再往深的學,那些在導論課中學過的技術、方法,到時一個都無法使用;畢竟,只有真正熟練的東西,才能運用自如。

    學程與外系課程

    身為一位經濟系學生,不能只修經濟領域的課。當然,跨領域絕對不是指去修通識課,而是去學外系的專業課程或學程。身為經濟系學生,建議去修資工系、數學系或統計系的必修課程。如果畢業後想直接進入業界,那麼這些外系課程能強化你對經濟系知識的理解;如果畢業後,想繼續深造甚至出國留學,那很多數學系、資工系的課程,其實可以直接當成你的必修。資工系,推薦修程式設計、資料結構及演算法。數學系,推薦修高等微積分。統計系,推薦修統計推論。至於學程,推薦申請語言中心開設的應用外語學程,其中字彙課與寫作課,可說是留學必修課程,對考托福寫作,有極大的幫助。去修外系的課,拿學程、雙主修都只是其次,重要的是能提高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在申請學校時,能夠不輸在起跑點。

    個人研究

    針對要申請國外研究所的同學,個人研究至關重要。中正經濟的師資很豐富,而大學時期,個人研究能做的就是從擔任教授的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開始。跟教授做研究,不只能學到很多實務操作,更重要的是,能同時經營一封好的推薦信。同意用大學生助理,對教授來說,很多時候是弊大於利,因為他們不僅有自己的研究生,有時甚至自己就能完成工作。因此,大學生擔任助理,要保持「自願幫忙」的心態。當助理,從找資料開始,到找論文、整理文獻,甚至到幫忙處理數據(data cleaning),最後甚至能參與研究,都是非常寶貴的訓練。這些經歷,也是國外大學招生委員會最注重的能力。